福建省医药行业协会
中国民营医院发展史

建国初期,由于战后资源短缺,人民健康水平十分低下,国家开始重视医疗卫生事业。这时期医院由国家一手包办,以福利性和计划经济为主。直到20世纪80年代,民营医疗市场才放开,民营医院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其实就是政府没钱再投给公立医院了)。到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已超1500家。


我国首次开放民营办医


2003年,由于公立医院资金投入不足,许多地方政府改革卫生医疗体制,允许公立医院通过委托经营、股份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或整体出让的办法,引进社会资本,并对民营医院实行免除3年营业税制度。


我国开始鼓励民营办医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医疗行业政策利好消息蜂拥而至,医疗市场需求旺盛,医疗消费潜力巨大,医疗产业前景诱人。这些趋势会对现今生存与危机感的民营医院起到一定的倒逼促进效果。民营医院也能够明显的意识到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患者服务与体验生态要强过以往任何发展阶段。换句话说,医疗行业底层逻辑演变,讲究的是优胜劣汰新常态规则,最终剩下的必然是那些有技术质量、有服务温度、且接受监管的优质医院。


公立医疗机构大幅缩水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9.9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1960个,与2018年2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319个。


根据媒体报道,公立医院的消失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企业医院改制


2017年,企业医院改制成为整个医疗服务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批医院先后改制。自2017年7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总编办、卫计委等6部委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国资发改革[2017](134)号)(“《企办医疗机构改革指导意见》”),确定于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本轮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工作基本完成的时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国企医院为代表的公立改制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2.医疗巨头并购


医改大势下,医药企业不得不调整运营模式,收购医院也已成为各家企业调整业务完善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去年,包括“四大”医疗集团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均大举并购三级以下医院。一系列医改政策推动,多元医院产权结构正在建立过程中,社会资本也在积极布局,“体制内非核心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集团通过并购做实”等或将成为下一步并购方向。


3.被大医院“吞并”


被并入大医院和医学院,也是不少县级公立医院的结局之一。位于山西省的太钢总医院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原太钢总医院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诸如此类的兼并,有利于提高了地方医疗服务的水平。


4.被大医院“托管”


整个2017年,医院托管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分析人士认为,医院托管运营是医院扩张三条路径(新建、并购和托管)中相对门槛最低,见效最快的做法。因此,近年来,医院托管之风,颇为盛行。


民营医院增长势头迅猛


早在2015年,中国社会办医院的总数量便已超过公立医院。截至2018年11月底,国内医院数量总计3.2万家,其中公立医院12,072家,民营医院20,404家,后者占医院总数的比重超过60%。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民营医院数量为23524个。


严格把控合理用药,禁止药房托管,三级公立医院考核改制……等等一系列的政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对公立医疗机构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负担,反观民营医院,则全然不同。


2019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允许在职或停薪留职医务人员申办医疗机构。针对社会办医,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放开规划限制,解绑医生;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审上,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给予税优惠并支持承接三级公立医院部分业务等措施,都将切实利好民营医疗机构发展。


纵观我国民营医疗40多年走过的风风雨雨,从上世纪80年代逐步兴起,到2003年初具规模,再到15、16年开始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以至后面“证照分离”、“优化审批”、“放宽大型设备购置条件”等政策的出现,以及地方性办医补助方案的出台使得社会办医的发展越来越好了!民营医疗正在经历一个最好的发展阶段,各医药产业相关企业的市场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