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厦门市召开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大会(下称:大会),在全市层面吹响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生命科技之城的号角。
“福建生物医药看厦门,厦门生物医药看海沧”,在蔡尖尾山麓、马銮湾之滨的厦门生物医药港,特宝生物、万泰沧海、艾德生物等一众生物医药企业星罗棋布。从上世纪末个别项目的星星之火,到2011年厦门生物医药港的椽笔擘画,再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内多家“瞪羚企业”的衔枚疾进,20多年来,厦门海沧生物医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黑马奇兵,而今又担负起全新使命。
“振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海沧不仅责无旁贷,更要率先发展。”8日,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源地海沧区应声而动,发布《厦门生物医药港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海沧区委负责人表示,立足疫情发生后的全新格局和全市创新发展生物医药的热潮,厦门市生物医药港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必须拿出大魄力、大手笔,把产业质量和水准提上新的高度,与全国一流可比,向国际一流看齐,在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才能真正带动全市、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发力临床 一流医疗创一流医药
2019年,厦门生物医药港聚集生物医药企业已达340家,产业规模达219.91亿元,以其为核心的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厦门生物医药港作为区级产业园区,实现这一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但是,像生物医药这样的战略新兴产业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搏杀,在特色优势领域占据头部位置。”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善美表示。
作为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挂职海沧的专业人才,海发集团副总经理张靖研判海沧产业实际后指出,经过早年发展,厦门生物医药港在诊断试剂、新药研发等各个领域都有了潜力型的“种子选手”,形成“小而美”的特色优势,但与全国一线园区水平相比仍然偏小偏弱,需要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补链强链,并大力引进审评机构,形成完善的创新支撑体系。
“上一份规划实施不到三年,我们又再次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制定新的《规划》,就是因为疫情重塑了市场格局,让厦门生物医药港上规模、上档次的‘二次创业’窗口期大大提前。”厦门海沧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海沧生科”)董事长吕玉宝说,海沧生物医药产业能否从“小而美”转型成为“大而强”,真正打入国家队乃至成为“主力”,《规划》的实施至关重要。
《规划》提出,将通过政府引导、资源整合、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方式,着力提高厦门生物医药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建成以特色优势产业板块为引领、具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转化能力、在细分市场具有先进性和竞争力、领导力的专业化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22年,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累计培育上市企业8家,年产值超过5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
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海沧已经开始谋篇布局。
“波士顿、圣地亚哥等世界前沿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地,无一例外都拥有顶尖的科研和医疗机构。”张善美表示,而今,厦门生物医药港已经与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本地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但本地缺少高端医疗机构仍是最核心的瓶颈,“要参与‘国家队’竞争,就必须大手笔嫁接高端医疗资源”。
在大会上,“华西—厦门精准医学中心”共建、厦门乙肝相关肝癌三级预防创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厦门惯性呼吸疾病全科综合管理创新示范中心等一批落户海沧的项目现场签约。“通过这一批以及下一步即将达成的项目,我们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复旦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全国顶级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创新成果也就有了临床转化平台。”
加速审评 省市区通力促改革
一手对接院校的创新储备,助力企业研发创新;一手对接医院的临床资源,助力产品注册审评。两者齐备后,厦门生物医药港可谓虎添双翼,振翅欲飞。
“海沧引入高端医疗资源,一定要尽我所用,最大化发挥其作为临床评价转化平台的加速和导向作用。”张善美说。
按照相关项目签约计划,海沧区卫健局、复旦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将与特宝生物合作启动厦门乙肝相关肝癌三级预防创新项目,有效促进该公司尖端产品派格宾抢先占据国内市场;将与赛客医疗器械合作厦门慢性呼吸疾病全科综合管理创新示范中心项目,共同验证新型慢阻肺管理模型效果、效率及社会经济效益。
高端医疗资源的嫁接和引入,必将进一步提高厦门临床资源供给能力,加速厦门生物医药港构建集科研、临床、注册、检验检测认证、终端市场等为一体的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医学成果转化,使国际国内先进的药品、医疗器械等科研成果能够在厦门快速高效地实现产业化。
加速加速再加速!对于生物医药产业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线,早一天通过审评审批上市销售,就是对漫长研发周期的多一分回报。“研发创新要靠企业自身,政府能做的就是建好发展‘快车道’。”吕玉宝表示。
事实上,自从2016年,海沧区委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高起点谋划,提出打造“国际一流海湾城区”和“国际一流产业高地”的发展目标以来,海沧就开始多方协调争取厦门市、福建省乃至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持续优化审评审批服务和产业发展环境。
2019年5月、7月,省药监局厦门稽查办公室和省药监局厦门生物医药港服务工作站陆续挂牌成立。作为派出机构,两者成为省药监局加强监管和靠前服务的窗口,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省药监局的指导和靠前服务,产品得以更快获批、更快推向市场。此外,厦门生物材料特殊物品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全省首个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技术示范性平台项目也陆续落地海沧。
“作为区一级的产业园区,要解决注册审批难的问题,必须要设立这样高层级的协调机构。”吕玉宝介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益于省药监局服务工作站的绿色通道和靠前服务,海沧防疫物资注册、审批迎刃而解。目前,海沧几乎已经打通防疫物资全产业链条,未来将进一步补齐呼吸机等短板,全力打造国家级防疫物资储备供应基地。
招大引优 强保障铸就“强磁场”
在巨大机遇和挑战面前,海沧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进入攻坚关键阶段,必须要集中优势资源跳过“龙门”。这“临门一跃”的成败,可能就直接决定未来的市场地位和竞争态势。
“海沧本土培育的种子企业,是支撑厦门生物医药港起步发展的原动力。但厦门要集结兵团,进军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光靠自己培育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坚持招大引强与做优存量并重。”张善美表示。
创新支撑和产业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海沧引进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重量级龙头企业增强了吸引力。在全市提出的一系列重磅扶持政策基础上,《规划》又进一步加码,增强海沧的“磁场效应”。
机制上, 《规划》提出建立市区两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政策上进一步加大药物研发创新政策等各方面奖励,聚焦重点精准滴灌;土地上进一步加大定向供给力度,挖掘空间利用存量,优先保障重大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落地;资金上创造完善成熟的风险资本运作体系和投融资服务体系。
2018年7月,国内市值最大的医药上市公司恒瑞集团在海沧注册成立福建盛迪医药有限公司,布局新药研发生产基地。盛迪医药总经理刘凯介绍,为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海沧高效协调提供上万平方米的空间,帮助企业在短短8个月内就建成厂房和实验室,并为100多名员工安排了住宿。
2019年,海沧共引进中硼医疗器械、国药控股生物科技、厦门海化医药等生物医药新项目数十个,在大中型项目引进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具备良好的基础和禀赋,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准,最终和国内一线产业园区可比,就必须上升到市一级、省一级层面,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通盘谋划,才能冲破瓶颈,跳过龙门。全市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大会的举行和《规划》的发布,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厦门特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黎表示。(记者 林丽明 周思明 通讯员 林晓蕾 王德勇)
记者手记>>>
小花盆如何种出大树
□记者 周思明
“福建生物医药看厦门,厦门生物医药看海沧”,在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界,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但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另外一种有趣的说法——“小花盆里种出大树”。
长期深耕于服务产业发展第一线的吕玉宝可谓是厦门生物医药港的“老园丁”。在他看来,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2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必须要有‘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耐心和胸怀,才能包孕产业的成长”。
首先是育种难。在厦门生物医药港的试验田里,海沧已经尽一区之力为企业最大限度解决了生存、发展的问题。“生物医药产业的成果是产品,但背后的逻辑都是科技的最新进展,甚至领先于当下科技界的共识。”孙黎表示,这意味着研发初期需要投入高昂的人才、设备成本,并且还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谁能够缩短企业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减少研发风险,谁就能够招到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海沧近年来“不惜血本”引入临床评价平台和高端医疗资源,大力优化和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未来还将着力引进临床前评价机构,为企业研发创新方向“把脉问诊”。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最有效的扶持。
其次是长得慢。一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动辄需要以十年为单位的漫漫求索,才有可能迎来成功的喜悦。在此期间,企业可能拿不到一分钱回报,更奢谈创造税收。如何帮助企业把产品打开市场,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
今年,赛客(厦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呼吸功能诊疗设备和呼吸康复解决方案拿到欧盟CE认证,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大放异彩。赛客创始人何明军对记者表示,公司用5年多时间才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们在医疗器械研发领域发展已经算是很快了,新药研发领域更加困难,没有十年根本不可能迎来回报周期”。
作为新产品,特宝生物的派格宾和赛客的呼吸功能诊疗设备都面临开拓市场的烦恼,此次与复旦中山医院签约合作,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这就需要高端医疗资源,顶尖医院用得好,新产品就有说服力,可以迅速打开市场。”张善美表示。
最后是回报丰。生物医药产业之所以门槛如此高昂,仍然有人愿意前赴后继投身其中,就是因为新产品一旦获得市场认可,就会获得稳定丰厚的回报,乃至成为“国之重器”,提升整体国民的健康状况。其中,金字塔尖的优质企业,甚至可以“独木成林”,支撑起一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生物医药是朝阳产业。2019年,特宝生物实现7.3亿多元的销售额,创造6000多万元利润,但在我看来,企业才刚刚开始进入发展早期,未来有望迎来5到10年的爆发式增长。”孙黎表示,从整个产业来看,世界知名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地例如波士顿、圣地亚哥等,一旦起势也呈现出极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厦门生物医药港精心培育的生物医药产业“摇钱树”,如何在全市、全省的大格局中伸根展枝,获取更充盈的养分,值得拭目相待。